“我再讲2分钟”是很多教师的口头禅,拖堂也成为常态。教师认为延长授课时间是敬业的表现,学生则认为老师拖堂挤占了自己的休息时间。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对1908名中小学生家长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5.2%的受访家长称身边中小学安静的课间现象普遍。如何改变这一现象?64.7%的受访家长希望教师不拖堂、不变相占用课间时间,60.6%的受访家长期待相关部门出台指导意见,督促学校改进。
其实,2020年发布的《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就要求,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减少静态行为;2024年浙江省教育厅网站公布了答复人大代表《关于把“课间10分钟”还给孩子的建议》的内容,明确表示对上课拖堂和课间禁止出教室的行为要依法依规严肃追责问责。
特别是随着教育教学改革的深入,“课间15分钟”等微改革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此背景下,杭州某学校通过视频监控系统对拖堂教师进行实时喊话提醒的做法看似是冰冷的干预,实则是教育管理从“师本”向“生本”的转变,是对教学秩序的规范,是对学生休息权的捍卫。
在校园中,学生往往缺乏话语权,面对教师的拖堂行为,他们只能默默接受。这种地位不对等使得学生的合理诉求长期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学生的课间休息难以保障,“课间圈养”现象引发社会关注和家长担忧——生理上,连续用眼得不到休息,导致“小眼镜”“小胖墩”越来越多;心理上,长时间处于紧张状态,学生易出现焦虑情绪;社交上,学生之间互动时间被压缩,人际关系发展受限制。课间10—15分钟的时间不长,但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必要且珍贵的放松时间。学校作为教育主体,有责任保障学生的休息权。借助视频监控系统叫停拖堂行为,是学校履行管理职责、维护学生权益的体现。
传统的课堂管理主要依赖人工巡查和教师自律,这种方式效率较低且覆盖面有限,未能叫停教师拖堂行为。如今,学校通过智能视频监控系统实时监测课堂情况,自动识别拖堂等异常行为并及时叫停,提高了管理的精准度和效率。这一举措不仅是学校管理方式的创新,还能推动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从单纯追求教学时长转向注重教学实效,从追求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全面发展。优秀教师需要扎实的专业知识,更需要具备良好的课堂管控能力,学校此举或可督促教师反省教学不足,进而有针对性地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设计,提升教学质量。
当然,技术的应用必须辅以科学的管理理念和人性化的执行方式才能真正发挥积极作用。提醒教师不拖堂也可以采用更人性化的方式,比如播放“三段式”下课铃,通过渐强的音乐通知教师及时下课。
随着智慧校园建设的深入,类似的管理创新将在不同教育场景出现,学校管理者要不断提高管理能力,积极探寻科技与人文之间的最佳结合点,对师生实施有温度的教育管理。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市教育局)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23日第3版
作者:林海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