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起步于20世纪60年代。当时,出于开展外交工作的需要,周恩来总理主持召开了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会议。会后,中央外事小组等起草了《关于加强研究外国工作的报告》。之后,一批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在高校建立,包括北京大学亚非研究所、南京大学近现代英美对外关系研究室等,但当时的主要任务是翻译资料。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社会科学院建立了几个区域国别研究机构,如西欧所、美国所、亚太所等,并创设一批专业学术刊物。许多高校也设立相关研究机构,我国的区域国别研究一时呈雨后春笋之势。
图为近年来我国出版的一些区域国别研究刊物与专著。张琳/摄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对外交流活动的不断增加,对区域国别研究的需求日益凸显,国家对区域国别研究的思路日益清晰、重视程度逐步提高。2011年教育部启动区域国别研究专项,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区域国别研究机构。经过多年建设,教育部设立的培育基地和备案中心基本上做到了对世界各国、各地区研究的全覆盖。国家其他部委、高校也分别建立了一批相关研究机构,区域国别研究已不再是学者们的个人兴趣,而是向建制化、专门化方向发展。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是和强烈的现实需求分不开的。比如,改革开放后许多企业走向海外,开拓了广泛的国际业务,但碰到的困难,主要不是技术方面的,而是对驻在国的社会、政治、文化状况不了解,经常出现的情况是,碰到了问题、但不知道问题的根子在哪里。套用国内的解决方式往往会碰壁,而寻找国外的解决方案,又必须对那个国家有深刻的了解。因此,企业界特别希望学术界能提供支持,而能够完成这项任务的恰恰是区域国别研究。不仅企业有强烈需求,文化、外交、民间交往、科学研究等,也都需要对国外背景有深刻了解。新时代以来,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不断提升,世界影响力持续扩大;提出三大全球倡议和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中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了良好外部环境。与此同时,国际格局变化很快,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快速演变。新形势下,我们需要准确把握国际形势,正确认识外部世界,精准制定国际战略,有力推进对外工作。
也许有人问:我国目前多个学科都在研究外国问题,为什么还需要区域国别研究?其特殊之处在哪里?我国确有多个学科涉及外国问题研究,但各自从本学科角度出发,关注的是本学科问题,而不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问题;这些研究分散在多个学科,彼此间很难贯通,无法整合成完整的知识谱系,难以形成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息式理解。区域国别研究的最大特点是:它依靠多个学科参与,共同聚焦于一个地区或国家,相互配合、彼此融合,形成任何一个单独学科都无法形成的知识谱系——这就是交叉学科的价值所在。所以,我们需要一个能够统合多学科研究的学术平台,这个平台就是区域国别研究。
更多精彩内容详见:钱乘旦《深入推进我国区域国别研究》
(策划:盛玮 审核:李艳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