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3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进行优化调整,推动基层医疗卫生资源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这既是对人口流动、人口分布等新趋势、新形势的积极回应,也是新时代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效能的必然选择。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调整,本质上是公平与效率的再平衡。以乡村地区为例,《指导意见》明确,原则上每个乡镇办好1所卫生院,对撤并的乡镇,原有卫生院可转为建制乡镇卫生院的分院或进行合并;原则上每个行政村设置1所村卫生室,人口少、面积小、交通便利的行政村可联合设置,乡镇卫生院所在的行政村可不单独设置。这种调整既避免了“村村有卫生室”的传统模式可能造成的资源浪费,也能有效防止简单撤并可能造成的就医不便。
未来的基层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将呈现分层分类特征。《指导意见》明确,根据服务人口规模,分类建设中心乡镇卫生院和一般乡镇卫生院,中心乡镇卫生院要逐步达到二级医院服务能力;原则上在每个街道办好一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人口规模大于10万人的街道,可根据实际需要扩大现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模。这既有助于实现医疗卫生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又能保证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便利可及。
伴随医疗资源配置的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将形成多层次、网络化的有机整体。《指导意见》以2027年、2030年、2035年为时间节点,明确了近期和远期布局建设目标。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将更加均衡合理,远程医疗和智慧化服务将基本普及。届时,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供给将以区域医疗中心为枢纽,依托科技赋能,通过远程诊疗、移动医疗等智慧手段突破服务半径限制,将优质服务送达老百姓身边。相关工作目标的设定,充分展现出务实与创新并重的政策设计思路。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新型城镇化和城乡融合发展不断推进,城乡人口版图还会不断演变。这提示,基层医疗卫生资源布局要在科学预判人口迁徙趋势、实时监测人口分布变化的基础上开展前瞻性规划,确保医疗卫生服务始终与人口需求相匹配,实现医疗卫生服务供需两端的动态平衡。
从注重机构全覆盖转向更加注重服务全覆盖,体现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理念的与时俱进。这种转变并非降低服务标准,而是通过医疗卫生资源布局与人口变化趋势的同频共振,探寻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的最优解。
直面健康热点
分享真知灼见
评论投稿邮箱:mzpljkb@163.com
文:健康报评论员
编辑:杨真宇
校对:马杨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1Q3GXEDS】获取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