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
川观新闻记者 寇敏芳
4月28日,一辆卡车满载不同规格的钢板,驶入眉山甘眉工业园区南区,在蜀道集团所属四川路桥交建钢构公司,卡车司机只需要把车停在相应的货位上,下货、分拣、出料等工作都由智慧化系统操作机器自动完成。
这是国内钢桥梁行业首个“无人化”智能料库,总建筑面积达3.2万平方米,由3跨库区和234个钢板垛位组成,配设6台电磁桥吊、4条电动轨道车出料线以及6个卡车进料口。其钢板存储能力高达20万吨,相当于19.8个埃菲尔铁塔的重量总和,日吞吐量超500吨,能同时满足10余个万吨级钢结构桥梁项目的生产需求。目前,该料库已试运行约半年时间,为西香高速、天眉乐高速、成乐高速扩容、广绵高速扩容等多个重大交通建设项目提供钢结构材料。
国内钢桥梁行业首个“无人化”智能料库
在传统桥梁钢结构行业中,钢板存储管理是典型的“体力活+脑力活”。“桥梁钢板型号规格多样,一座大桥可能用到上千个不同规格的钢板,依靠人工下料、翻料、出料,面临效率低、成本高、易出错等难题。”蜀道集团四川路桥四川省钢构智造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孙立雄介绍,钢结构桥梁的特殊性也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智能化的发展,非标准件是对智能化改造的一大挑战。
聚焦行业痛点,蜀道集团所属四川路桥交建钢构公司联合西南交通大学、武汉港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围绕“智能系统+智能设备+智能技术”这一核心理念,以“智”破局。
记者在现场看到,中控平台一下指令,天车就像一只展翅的雄鹰,“飞”向等待入库的钢板,用“爪子”将钢板稳稳吸住,再送到指定垛位;出料指令发出,天车再次“飞”来,把钢板运到无人小车上,由无人小车送到生产车间,整个运行过程可实现“黑灯”操作,识别率已达到100%。
天车操作现场
之所以能够做到精准无误,是因为在入库环节,每块钢板会被赋予唯一数字编码,如同“身份证”般精准记录规格和型号等信息;进入存储环节后,智能算法实时优化垛位分配和运输最佳路径,确保钢板存储井然有序;出库环节,系统会根据用料单位提交的“出库单”,自动完成找料、翻垛、出库等步骤,实现了全流程的智能化管控。项目采用智能优化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系统能动态调整资源分配,自主提升空间利用率,实现了钢板从入库、存储到出库的整个流程均无需人工干预,工作效率较传统料库提升了3倍以上。
“下一步,我们还将推动生产环节不断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提升整个生产区域的智能化水平。” 据《钢结构行业“十四五”规划及2035年远景目标》分析预测,到2035年,我国钢结构用量将达到每年2亿吨以上,占粗钢产量25%以上。孙立雄介绍,此次“无人化”智能料库的成功投用,是四川交通行业智能化转型的生动缩影,将进一步提升四川钢结构桥梁的生产能力和水平,未来将立足四川,拓展更大市场。
图片由受访企业提供
本文来自【四川日报-川观新闻】,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