谱 松
近日,文旅部公布第一批16起旅游市场强制消费典型案例,以“零容忍”态度向社会传递出鲜明信号:任何损害游客权益、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都将受到严惩。
梳理案例可见,强制消费手段百出。其中一种是赤裸裸的威胁。如黑龙江导游高某推销项目时称,“如不购买自费项目,就必须从该旅游团离开”;贵州导游罗某放言“谁挡了我的财路,我做鬼也不放过他”。 这些行为严重侵犯了游客自主选择消费的权利,把原本愉快的旅行变成充满压迫感的“消费苦旅”。
虚假诱骗同样令人防不胜防。从虚构“政府补贴”“以购代捐”,到编造“扶贫项目”,不法分子利用各式各样的噱头骗取游客信任,将他们引入消费陷阱。还有一些旅行社以零团费、低于成本的团费承接团队,招徕游客。实际上,这个套路就是通过购物回扣等灰色链条完成“收割”。
典型案例暴露出部分从业者对法律法规的漠视,也表明规范旅游市场必须久久为功。旅游市场点多面广,监管力量难以全面及时覆盖,违法违规行为易打“擦边球”,加上游客取证困难等因素,客观上都助长了乱象的滋生。
良好的消费环境是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为维护保障旅游市场秩序,近年来有关部门持续“亮剑”,深入开展专项整治行动。典型案例的公布正是对违规行为的警示,努力为游客营造好放心、安心、舒心的出游环境。
整治旅游市场乱象并非小事。从行业发展来看,旅游业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当前,我国文旅市场持续火热之势有目共睹,旅游大国不断向旅游强国迈进。在此背景下,只有清除市场乱象,才能倒逼经营主体抓住发展机遇,从追求短期利益转向提升服务质量,推动旅游产业向品质化方向发展。实践证明,当旅游市场摆脱低端竞争陷阱,才能更好地释放经济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
从更大意义上看,旅游业是传播地域文化、展示国家形象的重要窗口。中国已形成全球最大国内旅游市场,规范有序的旅游市场,能够吸引更多游客走进来,促进文化交流与消费升级,带动餐饮、住宿、交通等上下游产业协同发展。反之,若乱象丛生,游客望而却步,受损的不仅是眼前的经济利益,更是文旅产业的长远竞争力。
要彻底整治旅游市场乱象,需各方协同发力。相关部门需持续加大打击和惩处力度,优化游客投诉处理机制;旅行社等机构要摒弃不良经营模式,完善导游薪酬体系,加强职业道德培训,以优质服务吸引游客。多管齐下,狠抓落实,以硬举措优化软环境,才能让旅游业更好服务美好生活、促进经济发展,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推动旅游强国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