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
四川省西昌市中医医院治未病科中医师 周君 □主任中医师 李明懋
许多失眠患者会依赖安眠药,忽视了“心主神明”的核心病机,以致于治标不治本。中医认为,睡眠障碍的本质是心神失养,只有从脏腑着手辨证调治,方可取得良效。中医将失眠分为三类,每种证型有对应的调理方法。
1.心火亢盛型。核心症状是心烦难眠、口舌生疮、舌红苔黄,压力大的上班族、学生族是这类型的高发人群。推荐日常饮用双莲清心饮:取鲜莲子心、莲子、百合(糖尿病患者去百合),煮水代茶饮。
2.心脾两虚型。核心症状是眠浅易醒、面色萎黄、舌淡苔白,平时过度思虑的人以及产妇是这类型的高发人群。建议每周吃3次参芪安神粥:取适量黄芪、山药、小米,文火慢炖1小时即可。
3.心肾不交型。核心症状是多梦早醒、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更年期人群及慢性疾病患者是这类型的高发人群。推荐食用枣仁枸杞膏:取适量酸枣仁、枸杞、蜂蜜,熬制后冷藏,每晚含服1勺。
在药食调理的基础上,还应调整“睡眠生物钟”,以提高疗效。
第一步:每天7~9点,晒太阳10分钟,与此同时,敲打胆经(大腿外侧裤线位置),以升发阳气、疏泄肝郁。
第二步:每天11~13点,午休30分钟左右。中医认为,午时是养心的黄金时段,有助安神。
第三步:每天17~19点,练会儿八段锦中的“摇头摆尾去心火”,这一招式有助调节阴阳,使得心肾相交,可促进睡眠。
第四步:21~23点处于睡前阶段,可聆听《江南好》,角调式音乐有助疏肝解郁、养心安神。
此外,还可配合经络疗法。比如,利用碎片化时间按摩以下两组穴位 ,一是神门穴(位于腕横纹靠近小拇指一侧的凹陷处)、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可调节自主神经功能;二是涌泉穴(曲足卷趾时足心最凹陷中)、太溪穴(足内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通过足部丰富神经网络影响松果体分泌,促进睡眠。穴位按摩每次以3分钟左右为宜,每天3~5次。或者在睡前取适量夜交藤、肉桂、磁石,煮沸后兑温水泡脚,水位应没过三阴交穴(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
需要提醒的是,如果失眠症状严重,且伴有胸闷心悸、情绪明显低落等表现,建议及时就医。
本文来自【环球时报健康客户端】,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