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麦田守望者”徐淙祥

7月的清晨,雨丝初歇,空气里飘着湿漉漉的土腥气。徐淙祥踩着田埂上的泥土走进玉米地,胶鞋溅起细碎的泥浆。

  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千亩示范田里,新播的玉米比上次来又蹿高了一大截,叶片被雨水洗得发亮,绿得能掐出汁来。

  徐淙祥蹲下身,用粗糙的手指拨开松软的土壤,能看见新根在土里盘得结实,像无数只小手牢牢抓着大地,“苗齐苗壮,墒情正好。”

  这位72岁的老农,用53年光阴只做了一件事:种粮食。

  多年来,徐淙祥忠诚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多种粮、种好粮”嘱托,以“科技之力”夯实“大国粮仓”基底,大力推动“望天田”变成“高产田”。年复一年,他在田野里守望,用一粒粒饱满的粮食,让“中国饭碗”装得更满、端得更牢,更托起种粮农民“有钱挣、得实惠”的梦想。

  日前,中央宣传部授予安徽省太和县现代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党支部书记徐淙祥同志“时代楷模”称号。


徐淙祥在田间察看小麦的成熟情况

  初心要让乡亲们吃饱饭

  刚过不久的夏收,徐淙祥的麦田再获丰收——经现场实收测产,在干旱气象条件下,他种植的400亩“烟农1212”,高产田块亩产达到820.5公斤。

  产量如何增,徐淙祥研究了53年。

  “搞农业‘人不哄地皮,地不哄肚皮’,就是讲你投入多少精力,地就给你多少回报。”徐淙祥深耕土地的动力,萌发于“要让乡亲们吃饱饭”的朴素愿望。

  1972年,高中毕业的徐淙祥,做了一个让乡亲们瞠目结舌的选择:放弃当小学老师的机会,回家当农民。

  村里长辈曾不止一次劝说他,但徐淙祥总是笑而不语,那份对土地的深情与执着,紧紧埋在心底。

  “红薯面、红薯馍,离了红薯不能活。”上世纪70年代,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农民,把一生都献给了土地,可还是摆脱不了饥饿和贫穷。

  徐淙祥不会忘记,6岁那年,叔父因饥荒躺在堂屋的床上不能动弹,短短几天便撒手人寰;徐淙祥也不会忘记,18岁那年的新闻报道,中国小麦亩产不足200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却能达到500公斤。

  “凭什么人家行,我们就不行?人活着就得吃饭,把粮种好比干啥都强!”憋着一股劲,徐淙祥立誓守田,此生无悔。

  这是并不容易的53年。

  为了学到更多科学种粮知识,他到处收集农业书籍,白天地里耕作,夜里挑灯苦读;为了让书本知识变成实践“真经”,他用心摸清土地的“脾气”,一一记下雨量、风速、田间作物的生长状态。

  冬天,麦苗被大雪覆盖,当村民在家里围着炉火取暖时,他却举着放大镜,在田里仔细观察冬小麦分枝。蹲累了,他就坐着,坐累了,他索性就趴着,一个品种一个品种地观察。双手冻得麻木青紫,连笔都拿不住了,他就把手放在嘴上哈哈热气,搓搓手指,再接着记。

  一个放大镜,一个记录本,徐淙祥用最笨拙的方法,与每一颗种子深情对话,等待着这片土地的回赠。

  500多公斤、600多公斤、700多公斤……丰收的讯息不断从田间传来——2022年夏天,徐淙祥种植的“阜航麦1号”平均亩产811.29公斤,“皖垦麦22”平均亩产818.52公斤,双双突破800公斤大关,实现历史性跨越。

  开镰那天,徐淙祥的旧衬衫沾满麦芒。有年轻人打趣:“徐大爷,您现在可是大专家了。”被称为安徽省“麦王”“玉米状元”的徐淙祥却搓着麦粒直摇头:“啥专家不专家,俺就是个种地的。”

  就是这一年夏天,一封来自北京的回信,让这位种了大半辈子粮食的老农惊喜不已:“习近平总书记在回信开头就说,记得俺这个安徽太和的种粮能手!希望种粮大户发挥规模经营优势,积极应用现代农业科技,带动广大小农户多种粮、种好粮,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种粮初心,矢志不改。“只要我还能干得动,就一定会继续带着乡亲们把粮食种好,让中国饭碗牢牢端在咱自己手中!”拨动土壤的指尖残留着泥土的清香,徐淙祥目光坚定。


传授农技

  良法现代农业最讲究科学

  沿着窄窄的田埂深入玉米地,徐淙祥大半个身子埋在玉米苗里,把叶片捧在手心,又把头探向玉米根部细细察看。“今年夏种,我在试验田里种了20个玉米新品种,还有100亩地在试验套种大豆和玉米。”

  “良种配良方,农机搭农艺,咱得科学种田!”跟土地打了几十年交道,徐淙祥深知,农业不仅仅是体力的付出,更是智慧的较量。

  砂礓黑土是太和县土地的主要类型,属于低产土壤,其质地黏重,透气性差,保水保肥能力弱,严重影响农作物生长。为了改造砂礓黑土,提高土地生产力,多年来,他一直按照自己的方式给土壤“治病”。

  虽是老农人,却用新办法。每年,金黄的麦穗颗粒归仓后,徐淙祥便开始独特的“循环劳作”。他开着打捆机驶入田间,将原本杂乱的秸秆压实、捆扎,变成一个个规则紧实的秸秆捆。

  忙完这些活计,徐淙祥就掏出手机联系附近的养牛户老张。没过多久,老张开着三轮车,载着满满一车散发着泥土气息的牛粪来了。两人默契地开始“交易”,老张把牛粪卸下堆放在田边,徐淙祥则帮忙将秸秆装上老张的车。

  “这牛粪可是宝贝,来年地里的庄稼就靠它了!”徐淙祥咧嘴笑道。

  “交易”完成后,徐淙祥用锄头将牛粪均匀地铺撒在田里,黝黑的牛粪与褐色的土地渐渐融合。经过一段时间发酵,这些牛粪将化作天然养分,滋养这片土地,为下一茬作物生长提供充足的肥力。而被运走的秸秆,也将成为牛的可口饲料,开启新的循环。

  土地短期高产靠品种,长期高产离不开土壤培肥、地力提升。在农技专家指导下,徐淙祥特别重视培肥土壤,在生产中增施有机肥、周年深耕土壤,逐渐改良土壤的理化性质。经过近十年的坚持,曾经贫瘠的土地逐渐变得肥沃,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大大增强,呈现“人行见脚印”的良好状态。

  到了播种时节,种子在松软的土壤里迅速扎根发芽,茁壮成长,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都得到显著提升。

  徐淙祥流转的1230亩地,200多亩是试验田,比对30多个农作物品种长势,开展节肥节药增效试验,其余900亩则是用作规模连片推广示范。

  在科学种田这件事上,徐淙祥特别“轴”。有一次,徐淙祥领着农户在试验田里播种大豆,按技术标准,15平方米左右的地里要种324颗种子,分成6行,每行种54颗,他盯着播种的农户,神情严肃,“多一颗不行,少一颗也不行”。

  搞小麦高产攻关示范时,太和县农经站站长李安成对徐淙祥印象深刻,他回忆说,“徐淙祥把整个心思都放在地里,我们也在别人的地里搞小麦高产攻关,别人图省事,施一袋复合肥就行了,但徐淙祥会拉好几趟有机肥去地里施,一天还要去地里观察好多次。”

  看似严苛的“细节控”,恰恰是丰收的保证。“现代农业最讲究科学,每一个环节都要按标准来,这才是良法。”近些年,放大镜已不是徐淙祥田间研究的必备品,更多的新技术、新设备在示范田里“上线”。

  为了改进土壤镇压效果,徐淙祥用上了安徽省农科院改造后的新型播种机,使得土壤更加保墒;作物缺水不用担心,只需在自走式喷灌机上设定好喷灌水量,点击按钮,便能实现自动浇灌;施肥打药,用上自走式喷杆喷雾机,一天能作业300亩地……徐淙祥的示范田里,还安装了农作物病菌孢子自动捕捉仪、农业自动监测与控制系统等先进设备。这些设备就像一群不知疲倦的卫士,24小时守护着农作物生长,能够实时了解土壤的湿度、温度、养分含量,以及农作物的病虫害情况。一旦发现问题,就能及时采取措施,将损失降到最低。

  科技赋能,粮食产量和品质显著提升。今年午收,在气候格外干旱的情况下,徐淙祥依然交出高分“成绩单”——种植的400亩“烟农1212”小麦亩产达820.5公斤;种植的“皖垦麦22”“安农98”“安科188”等品种同样达到稳产效果,亩产600至800公斤。

  “种粮农民要增收,关键要在藏粮于技上做文章。”徐淙祥说,这些年他和农业专家合作,全身心投入农业新技术示范推广,参与国家、省、市农业科研试验,累计研发推广农业新技术200多项。参与选育的“太丰3号”“太丰8号”小麦新品系,平均亩产超600公斤;主持和参与选育的“太丰6号”高蛋白大豆新品种及其配套技术,在皖西北地区推广种植200多万亩;引进种植“皖垦麦22”“华成865”“淮麦44”等性状稳定、抗病抗倒、稳产高产的20多个小麦良种,有力地促进了粮食稳产高产。

  徐淙祥还牵头成立“太和淙祥小麦科技专家大院”,省、市、县农业专家接连入驻,开展小麦种植技术攻关。他的农事服务中心也在今年午收期间投用,中心拥有农机库房、粮食仓库、烘干塔、现代化控制室等设施,可以为周边农户提供更加专业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进一步提升粮食作物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这些技术如同甘霖,滋润了贫瘠的土地,也点亮了乡亲们“多种粮、种好粮”的希望之火。


喜获丰收

  共富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

  “要想多打粮,就找徐淙祥!”

  说这话的,是当地种粮户常兴铎。跟着徐淙祥种粮之前,常兴铎流转了76亩地,种了4年辣椒、西瓜和大蒜。

  “都说‘一亩园十亩田’,但是用工多、管理难,加上我对蔬菜市场不熟悉,年年都亏钱。”常兴铎说。2015年,他开始与徐淙祥联系,到试验田一看,确实不假:他们的种子好,平时注重田间管理,种粮收益很不错。

  要不要跟着种粮食?徐淙祥的一番敞亮话,让他吃了“定心丸”:“你用我们合作社统一采购的种子,什么时候种、什么时候施肥、什么时候打药,我都提前跟你说,有时间我就去你地里看。”

  徐淙祥居住的张槐村,距离常兴铎所在的何庄村8.5公里,骑电瓶车最快也要半个小时。“10年间,徐淙祥一有时间就来指导,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看。”

  有一年,常兴铎依照种植习惯旋耕整地,一亩地播了50斤麦种。一个多月后,两场寒流接连来袭,小麦叶子被冻黄,他急得赶紧去找徐淙祥。

  那一天刮着北风、下着小雪,徐淙祥坚持要到地里去看看,接着又带常兴铎到自己的千亩示范田观摩。

  这一看,常兴铎才明白,徐淙祥的麦地深翻后又旋耕镇压,一亩地只用了30斤种子,麦苗出得比较整齐,发棵多、长势壮。

  “光旋耕,不深翻,小麦扎根无处钻。”徐淙祥埋头“问诊”后发现,常兴铎种植的小麦表面上看是弱苗冻害,实质上是麦地耕层浅、不保墒,易冻不耐旱。要想庄稼高产,就得深翻深旋、蓄水保墒、减少播量,促进分蘖长根,提高抗旱抗冻能力。

  得益于徐淙祥的带动指导,常兴铎种粮添了底气,土地流转规模逐渐扩大,也实实在在尝到了“甜头”。就拿今年来说,小麦加上秋季玉米、大豆的收入,预计一亩地平均可以挣200元。

  徐淙祥的种粮“秘籍”从来都是公开的“秘密”。

  他把几十年的种植经验陆续编成120首打油诗或顺口溜,既有通过麦苗形状判断长势的“小麦生产变化大,苗期掌握三耳朵”,又有讲述田管技巧的“拔节追肥不宜早,免得倒伏减产多”等,印刷成册,免费发给村民。

  这些打油诗成了周边农户的“宝典”。方圆几十里、上百里的乡亲,纷纷登门求教,徐淙祥总是有问必答,还送技术上门。

  许多农户把徐淙祥家当成“作物医院”,一旦发现苗情问题,立马找他“寻医问药”,常能“药到病除”。“农技推广,得用老百姓听得懂的话。”在徐淙祥看来,新技术要分享给更多人,才能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

  种粮受益的不止常兴铎。2022年,徐淙祥牵头成立太和县种粮大户协会,“构建大户带小户、技术传万家”的协作网络,通过整合零散农田、创建田间学校培育“新农人”,让科技种粮梦在广袤田野上开花结果。

  太和县旧县镇张槐村村民薛飞种植了10亩小麦,在粮食生产中遇到难题,他总是第一时间向徐淙祥请教。今年,他家的小麦喜获丰收,亩产达到600公斤左右,种植效益显著。

  “跟着老徐学,俺懂了小麦精量播种,通过土壤深耕、配方施肥技术,粮食连年稳产丰收。”这些年,在徐淙祥的带动下,不少像薛飞这样的小农户收获知识和技术,“多种粮、种好粮”的底气更足了。

  萌发于徐淙祥心底的那颗种子,历经风雨,结出累累果实,回馈给这个一生钟情土地的老农。

  徐淙祥牵头成立种粮大户协会的2022年,加入协会的大户有525人。至2024年底,加入协会的大户已达到650人,覆盖太和县30万亩耕地,带动2.3万户农民户均年增收超2000元。

  收获的风景还在续写——接过爷爷的种子和梦想,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大学毕业后,带着数字农业、智慧农业继续守望麦田。

  将为国家“多种粮、种好粮”的接力棒交到下一代人手中,徐淙祥很是欣慰:“现在搞农业,需要年轻人。新一代农人要把守护粮食安全的责任与使命牢牢担在肩上,带着农民干、领着农民赚,一起为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力量。”

  站在田埂上眺望,徐淙祥心中最美的图景,依然是一簇簇苗,青绿、壮实,在希望的田野上,拔节生长,逐渐金黄。

全媒体记者 张凯培 梅飞 尚原野/文 庞诚 郭海洋/摄

相关文章

“麦田守望者”徐淙祥
“麦田守望者”徐淙祥
实时讯息
中央宣传部授予徐淙祥“时代楷模”称号
中央宣传部授予徐淙祥“时代楷模”称号
实时讯息
测土配方+菌肥助力!华农师生为紫金农业注入“科技活水”
测土配方+菌肥助力!华农师生为紫金农业注入“科技活水”
实时讯息
全国土地日|耕作不息 薪火相传
全国土地日|耕作不息 薪火相传
实时讯息
秸秆离田变废为宝 生态农业点草成金
秸秆离田变废为宝 生态农业点草成金
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