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爆炸的时代,阅读的形式、内容和场景变得更加多样化、普及化和便捷化。然而,许多高中被应试教育的浪潮裹挟,阅读往往被视为一种“奢侈品”而非学习的必需品,图书馆也常常被闲置,成为校园里被遗忘的角落。高中本应是知识探索的黄金时期,却逐渐变为阅读的“荒漠”。
从2014年起,“全民阅读”连续12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再次强调“深化全民阅读活动”。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图书馆员,我们必须回答:在全民阅读的时代浪潮中,中学图书馆究竟扮演怎样的角色?图书馆如何突破应试教育的束缚,成为学生知识成长的“绿洲”?怎样让图书馆在建设“书香校园”、推进阅读活动、发挥育人作用以及为学校改革发展和日常教学、管理、科研提供服务等方面实现自身价值?
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图书馆近年来顺应时代发展要求,努力将图书馆打造成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第二课堂。学校与虹口区图书馆合作,拓宽了图书馆的资源边界,调配全社会的藏书资源满足师生需求。当学生需要查阅罕见文献时,通过馆际合作可以快速获取相关资源。
学校图书馆还适应数字化阅读趋势,提供电子书、在线期刊和数据库。这些数字化资源不仅涵盖各个学科领域,还提供了丰富的多媒体内容,如学术讲座视频、在线课程等。通过这些资源,师生可以打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进行阅读学习。为了提升用户体验,图书馆添置了智能机器人,可以提供参观导览、信息检索、人机互动等服务。智能机器人不仅能够帮助学生快速找到所需的书籍,还能通过语音交互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
此外,图书馆还引入了智能管理系统,实现了图书借阅、归还、检索的自动化和智能化。通过大数据分析,图书馆能够精准了解师生的阅读需求和偏好,为采购计划提供科学依据。例如,通过对借阅数据的分析,发现某段时间内某类图书的借阅量大幅度增加,图书馆可以及时调整采购策略,增加相关图书的采购量。
当下的图书馆不仅是保存知识的殿堂,更应为读者提供专业的咨询服务,甚至成为社区的社交中心。学校图书馆全天开放,任何人都可以自由进入图书馆阅读、自修。
图书馆建有茶室、放映厅、自习室,阅览室设置了咖啡机、卡座和休闲区域,为文学社、辩论社、模联社等提供活动场地。通过创设宁静、温馨、舒适、和谐的环境,不断增强自身的吸引力。例如,放映厅定期播放经典影片,结合学科教学内容开展影视赏析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图书馆组织校内各学科优秀教师为全校学生提供课外阅读、研究性学习、生活健康、教育政策、生涯规划等方面的咨询,使更多学生充分享受校内的优质教育资源。
此外,图书馆还不定期举办作家、名师见面会和校友交流会等,使学生有机会与行业专家和优秀校友面对面交流,拓宽视野,激发学习动力。图书馆正逐渐成为全校社交咨询中心。
图书馆还可以为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今年,学校图书馆组织学生通过设计调查问卷、个别访谈的形式对全校学生阅读现状展开了大规模调查。依托大数据,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完成了《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阅读报告》。通过这样的实践活动,学生不仅提升了研究能力,也更好地理解了阅读的意义。
图书馆在开展跨学科教研、跨区域教研上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图书馆和工会共同组建了全校教师的读书组织——友仁沙龙,定期组织各学科教师的读书分享会。去年,《奥本海默》获奥斯卡最佳影片奖,图书馆组织语文、物理、历史、思政等学科教师就影片涉及的20世纪物理学革命、核武器的作用与局限、麦卡锡时代的美国、对奥本海默忠诚调查的合法性等问题展开讨论,并对学生开放。这种跨学科的教研活动不仅促进了教师之间的交流,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
图书馆不仅是学校账面上的资产,而且是学校的文化名片;不是依附于教学工作可有可无的累赘,而是整合教育资源的核心。一座理想的中学图书馆,应该成为全校教学科研的“发动机”。我们将继续努力,不断探索创新,为实现这一愿景而奋斗。
(作者单位系复旦大学附属复兴中学)
《中国教师报》2025年04月09日第10版
作者:刘明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