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海都全媒体记者 刘薇
“蛀空了,留不住了,这11颗都得拔!还有6颗,也要治疗!”望着小伟(化名)的满口牙齿,泉州市第一医院口腔科陈秋迎医生不禁摇头叹息。谁能想到,这个18岁男孩的32颗牙齿,竟有一半以上出了问题!
实际上,高考后的短短一个月内,陈秋迎医生已接诊数名高考生,他们的牙齿状况都不容乐观,深入询问后发现,这些孩子无一例外都是奶茶、咖啡等含糖饮料的忠实爱好者。
嗜好奶茶、含糖咖啡 还每天就刷一次牙
上周,小伟在妈妈的陪同下,走进了泉州市第一医院口腔诊室。
“我经常牙痛,吃饭都成了难题,很长一段时间只能靠右边最后一颗牙勉强咀嚼。”小伟告诉陈秋迎副主任医师。
陈医生仔细给小伟检查牙齿,眼前的状况触目惊心——他的牙齿竟有一半都被蛀了!仔细数来,32颗牙齿中,17颗存在问题。其中,9颗牙完全蛀空,再加上2颗阻生智齿,都已无法保留,必须拔除;另有6颗蛀牙部分需要补,部分因已发展成牙髓炎或根尖周炎,需要做根管治疗。除此之外,左侧下颌后牙因蛀牙时间过久,仅剩下残根,上颌后牙也出现伸长,导致下颌后牙修复空间不足。
男孩满口蛀牙 (医生供图)
“由于要拔的蛀牙太多,只能分2~4次进行。拔牙后还需多学科联合治疗,先正畸,再进行种牙、冠桥修复或活动牙修复等,整个治疗过程至少要两三年。”陈医生叹道。
为何小伟的蛀牙如此严重?经了解,他对奶茶和含糖咖啡情有独钟,几乎长期不离口。学习时,来一杯提神醒脑;高兴时,喝一杯当作庆祝;心情不好时,也靠它调整情绪……除了嗜甜,小伟的口腔卫生习惯也很糟糕,每天仅刷一次牙。即便妈妈多次提醒,他也没当回事。久而久之,牙齿渐渐变黑、被蛀。因为备战高考,他一直拖着没去看医生,高考结束后又延误了一段时间,最终导致病情加重。
饮料中的糖分 是口腔细菌“营养大餐”
事实上,小伟并非个例。陈秋迎医生介绍,高考之后,她已经接诊了数名高考生,其中大多数存在严重蛀牙问题,有的人嘴里有十几颗蛀牙。而询问后发现,他们平时都偏爱奶茶、含糖咖啡等甜饮料。
“奶茶、饮料似乎已成为不少青少年生活中的‘必需品’,但喝得越多,蛀牙风险就越高。”陈医生表示,饮用奶茶、调制咖啡、碳酸饮料等含糖饮品,与龋病(蛀牙)之间存在紧密联系,这主要和饮料中的高糖分、酸性成分以及人们的饮用习惯有关。
据介绍,饮料中的大量糖分,就像给口腔里的细菌提供了“营养大餐”。细菌代谢糖分后会产生乳酸等酸性物质,这些酸会逐渐溶解牙齿表面的矿物质,致使牙釉质受损,最终形成龋齿。“一杯普通奶茶的含糖量可达45~50克,差不多相当于11~12块方糖,远远超出了《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每日添加糖摄入量——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即便是标注‘三分糖’或‘不甜’的奶茶,也含有不少隐形糖分。”陈医生强调。
此外,奶茶、咖啡和碳酸饮料的pH值通常在2.2~4.9之间,属于酸性环境。长期饮用,牙齿会持续处于酸性条件下,导致牙釉质软化、脱矿,进而引发“牙齿酸蚀症”。如果习惯长时间小口慢饮,比如边学习边喝奶茶,牙齿就会长时间暴露在糖和酸的“攻击”下,龋齿风险会大幅增加。同时,奶茶里的珍珠、椰果等黏性配料,容易残留在牙齿窝沟中,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医生建议:预防蛀牙做好这四点
为有效预防蛀牙,陈医生给出四点建议——
第一,控制甜饮摄入:尽量避免每天饮用含糖饮料,尤其不要长时间小口啜饮。
第二,及时清洁口腔:喝完饮料后,先用清水漱口,半小时后再用含氟牙膏刷牙,既能清洁口腔,又能减少牙齿磨损。
第三,巧用吸管:饮用饮料时使用吸管,可减少饮料与牙齿的直接接触。
第四,定期口腔检查:每半年进行一次口腔健康检查,以便早期发现龋齿并及时治疗。小蛀牙通过充填材料就能修复;若未及时处理,发展成牙髓炎或根尖周炎,就需要进行根管治疗;要是等到牙齿烂得只剩牙根,就只能拔除了。
编辑:林威
责任编辑: 海峡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