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赋能+生态实践,海洋领域国债项目在南沙首次向公众推介)
科技赋能+生态实践,海洋领域国债项目在南沙首次向公众推介
2025年4月22日是第56个世界地球日,主题为“珍爱地球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当天,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南沙区分局在南沙湿地公园举办“守护蓝色家园,共筑生态南沙”主题宣传暨广东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国债项目的首次公众推介活动。
活动现场通过“科技赋能+生态实践”双轨并行的沉浸式体验,向来自广州市五中滨江学校、广州南沙湿地旅游发展公司、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的40余名参与者,生动展示了南沙区在智慧生态监测、生物多样性保护及防灾减灾领域的创新成果。
感受科技赋能:国债项目设备展示
在活动现场,一排生动的科普展板与实物设备吸引了学生们驻足。七组高科技装备化身“海洋生态护卫队”,通过科普展板与实景演示展现硬核实力。
它们是:水质监测站——“湿地水医生”,精准检测水的酸碱度、溶解氧、氨氮含量等指标,及时发出警报守护红树林和水鸟的家园;土壤监测仪——“土壤管家”,深入地下感知土壤含水量、温度及酸碱度,为湿地植物定制“营养餐单”;鸟类监控及AI智能识别技术——“观鸟天眼”,24小时不间断记录鸟类活动,自动识别鸟的种类,助力了解鸟类迁徙规律;智能无人船——“水质巡逻兵”,自主巡逻检测水质多项指标,全程跟拍保护动植物,构建水质分布模型;藻类生态分析综合浮标——“水下CT机”,扫描水层藻类分布,提前预警生态风险;雷达潮位仪——“调水小能手”,用雷达波测量水位,预测变化辅助调水决策;多功能警戒潮位标志物——“海岸哨兵”,实时监测潮位并在危险时发出警示,为湿地生态安全提供全方位保障。
广州工业智能研究院工程师现场操控搭载多种水质在线监测传感器的智能无人船,上演“水上机器人总动员”——在自主巡航中完成水质实时检测;工作人员还演示了智能无人船自动泊位的功能,在场同学纷纷对科技在生态保护中所展现出的强大力量发出惊叹。
观鸟探秘行:开启鸟类发现之旅
当天,在湿地研学导师的带领下,师生们手持望远镜和图鉴,沿观鸟长廊开启了一场“鸟类发现之旅”。白鹭、苍鹭和黑脸琵鹭等湿地精灵的身影频频现身。
“原来南沙湿地是候鸟迁徙的‘国际机场’!”一位学生兴奋表示。
未来启航:共绘人海和谐的南沙蓝图
实践环节中,同学们亲手调配微型生态瓶,构建“微缩版湿地生态链”。通过模拟生态循环系统,同学们进一步理解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含义,纷纷表示要将生态瓶带回家,“把环保理念种进日常生活,以实际行动成为海洋生态保护的小使者”。
本次活动是广东省海洋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国债项目的首场公众科普。接下来,南沙区分局将以本次活动为契机,以国债项目为抓手,持续推动生态保护与公众参与的深度融合,推动海洋防灾与生态经济协同发展,以科技之力、制度之智、全民之心,为粤港澳大湾区筑牢蓝色安全屏障贡献南沙方案,绘就“城在林中、鸟栖湿地、人享自然”的南沙生态新图景。
撰文:余妍玲
通讯员 南规自宣
【作者】 余妍玲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