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灌南,暑气被傍晚的晚风揉散,恒基广场前早已人头攒动。7月5日傍晚,首届“乡村振兴・助农夜市”在江苏省连云港市灌南县热闹开市,摊主的吆喝声与游客的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这场融合了农产品销售、非遗体验与灯光秀的夜市,首日便创下数万元销售额,成为近年来连云港助农行动的生动缩影。
烟火气里的创新密码
灌南县恒基广场的助农夜市上,北陈集捆蹄的卤香混着张店蟠桃的甜气漫过摊位,摊主们的吆喝声此起彼伏。李女士刚咬下一口捆蹄,油香便在舌尖散开,她笑着朝摊主挥手:“这个肉太香了,我要寄点回老家!” 孩子们举着刚秒杀的鸵鸟蛋奔跑,欢笑声与潮音Live的节奏撞在一起,让这场首届 “乡村振兴・助农夜市” 刚开市就浸满了烟火气。
灌南县“乡村振兴·助农夜市”活动现场。图片来源/荔枝新闻
这场夜市不仅仅是简单的“摆摊卖货”。省委驻灌南县乡村振兴工作队联合多部门,创新性地将北陈集捆蹄、百禄鸵鸟蛋等特色农产品搬进夜间消费场景,还搭配了抽奖、秒杀、非遗体验等环节,让每个摊位都成了独具特色的“农产展台”,整条街市也化为鲜活的文旅地标。
“以前农产品销售渠道窄,现在夜市一开,订单翻倍!”摊主王大姐一边给线上订单打包,一边感叹道。为了让灌南好物真正出圈,主办方提前进行了电商培训,同时优化产品包装,让捆蹄、肉圆的乡土味里多了份精致感。这种“卖产品”与“造场景”的双重突破,让农产品从此有了“看得见、摸得着、带得走”的销售新路径,也让灌南的夏夜因这一场充满烟火气的创新实践而格外动人。
年轻力量推动乡村治理拓新路
夜市的烟火气背后,正涌动着一股年轻力量的暖流。在海州区,新坝镇小荡村党总支书记徐瑶被村民亲切地称为“卖菜书记”。在接棒村支书时,面对村集体年收入仅19万元的困境,她带领村民成立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蛋鸡养殖基地、跑展销会,还带领90后“新农人”打造文旅IP,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在2024年突破120万元。
徐瑶在蔬菜大棚查看草莓长势。图片来源/连云港市检察院
这样的青春故事在连云港处处可见。“我回村的初心就是在家乡创业,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浦南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思栓说道,“刚开始我就是个‘养殖小白’,多亏有创业导师手把手教技术,现在我们水产养殖合作社已经带着村民种了500多亩药用蟾蜍,每亩净效益达3万元了!”海州区通过成立创业协会、对接金融机构,已培育80多个像这样的项目,带动1500多名村民就业。这些年轻人的笔记本上,记着村民的低保诉求,画着土地流转草图。他们用抖音讲村务、用电商卖特产,让乡村治理沾着泥土气,助农行动透着新思维。
多元赋能激活产业活力
人才扎根乡村的底气,离不开产业土壤的持续滋养。而产业要想壮大规模,更需要金融活水与科技力量的精准“输血”。茶农薛金娥曾为明前茶的采摘资金犯愁:“鲜叶260元一斤,可雇人采茶的钱总周转不开。”连云港邮政推出的“融资E”专项惠农贷款解决了她的担忧。2024年,连云港邮政系统发放的1.45亿元全领域惠农贷款,像春雨般滋润着连云港的田间地头,为无数个农民解决了燃眉之急。
科技的赋能更让产业插上了翅膀。在邮政“兴农驿站”的大屏前,30多位茶农正跟着南京农业大学专家学技术。茶农老杨举着手机拍摄课件,连称这场分享干货满满:“专家不仅讲解春茶种植的温度控制技巧,还给我们分析电商销售趋势,一堂课下来学了不少新知识!”课后,老杨试着在邮乐网开店,首批云雾茶很快售空。茶商赵斯美说道:“全链条打通了,我们种茶卖茶更有底气了!”
助农富农,单个乡村的力量有限,如何聚沙成塔?连云港给出的答案是“党建+共富”。“家人们,今天推荐白果树牛心柿、夏庄葛根粉!”在俏渔娘直播间,两位村书记看着新增的1000 多个订单,感慨乡村产品终于“被更多人看见”。这是连云区组织村书记直播带货的常态,年均为村集体增收10余万元。
近年来,连云港打破“单村作战”模式,推动“跨村联建”。云山街道8个村社以资源入股成立物业集团,带动集体经济增长10% 以上;板桥街道5个村社组建“桥见幸福”投资公司,村均增收40万元以上。2024年底,全区7个共富联合体带动21个村集体收入超150万元,5个村过千万元,平均经营性收入达459万元。
晚风拂过灌南的夏夜,连云港的助农行动故事仍在续写。在这片充满烟火气的土地上,青春的热血正在奔涌,多元的合力正在凝聚。当更多“小摊位”连成“大市场”,单村探索升级为共富模式,连云港以烟火气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描绘出有温度的助农篇章。
文/庄佳威
资料来源:荔枝新闻、连云港日报、新华日报、连云港市检察院、连云港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