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说推荐 实时讯息 百科知识 范文大全 经典语录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山海经》中看渭源:河流与文明的千年脉动

读神秘奇异之图,达观博物之文。翻开《山海经·西山经》,一句“鸟鼠同穴之山,渭水出焉”,将甘肃渭源县推向了华夏文明的起点。这座藏于陇中的小城,不仅是渭河的发源地,更承载着上古神话、历史迁徙与多民族交融的厚重记忆。在“中国旅游日”之际,我们循着古籍的指引,探访这片被《尚书》《水经注》反复书写的文明热土。



《山海经》里的渭源:神山与圣水的交融

《山海经》中的“鸟鼠同穴山”,是渭源最古老的文化符号。山名源于奇特的自然现象:本该是钻地鼠与飞翔鸟,各有所栖,在这里却是鸟鼠同居穴内,互不侵扰,和谐共生。古人视此为祥瑞,郦道元在《水经注》中称其“渭水出陇西首阳县渭谷亭南鸟鼠山”,奠定了渭河源头的神话底色。



传说大禹治水时,曾在此“导渭自鸟鼠同穴”,劈山疏洪,平息水患。后人为纪念禹王功绩,于山间修建禹王庙,供奉九鼎与社稷坛,在寻源路上——渭河源景区龙门涧前的石山上刻有左宗堂笔迹“大禹导渭”,印证着先民对自然的敬畏与征服。

渭水之变:从神话地理到现实溯源

古人以鸟鼠山为渭河源头,但现代地理考证揭示了另一番景象。渭河在渭源实有五源:源自鸟鼠山南谷的三眼清泉——西源龙王沟(禹河)、中源清源河、东源锹峪河,还有北源秦祁河(殊源)、南源莲峰河(别源)。清源河因地理位置和水量被定为现代正源,而鸟鼠山龙王沟水则因季节性断流退居次位。但总体来说,流淌在渭源境内的细流,汇聚一起都为源头之水。而这种“古今不同源”的变迁,或与地质运动、生态演变相关,却也映射了人类认知与自然规律的动态对话。


文化就要百家争鸣、百花齐放。鸟鼠山仍是渭源的文化图腾。秦始皇西巡陇西时登临此山,隋炀帝驻跸赋诗“地干纪灵异,同穴吐洪流”,帝王足迹与山峦叠印,书写着边塞要地的战略意义。

文明基因:从史前陶纹到多民族鼓韵

渭源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河源,更是史前文明的摇篮。县博物馆珍藏的马家窑文化彩陶,以旋涡纹、水波纹诉说先民对河流的崇拜;寺洼文化的马鞍口陶器,则见证羌族先民的火葬习俗。秦汉长城遗迹蜿蜒于山脊,战国烽燧与明代灞陵桥(“渭河长虹”)交相辉映,勾勒出丝路重镇的千年轮廓。



多元文化在此碰撞生辉。省级非遗“羌蕃鼓舞”源自古羌族狩猎祭祀,舞者执羊皮鼓列阵,鼓声激越,男扮女装的“西番婆”穿插戏谑,藏、汉、羌文化糅合成独特的艺术语言。


山河记忆:伏羲故里与黄帝族的东迁密码

《易林》载“黄帝所生,伏羲之宇”,将渭源与中华人文始祖紧密相连。学者考证,黄帝族兴起于渭水上游,后沿北洛水东迁中原,而伏羲传说亦扎根于此。大地湾遗址的史前房址、马家窑彩陶的农耕图腾,均为这段迁徙史提供实证。
渭水流域更孕育了周、秦、汉、唐的盛世基因。周人先祖后稷在此教民稼穑,秦人沿渭水东进一统六国,汉唐丝路驼铃响彻陇右……一条渭河,半部国史。



山河有灵,文明不息

今日的渭源,禹王广场上大禹雕像巍然矗立,渭河源景区内飞瀑清泉奔涌不息。从《山海经》的只言片语到考古实证的文明拼图,这片土地始终以“源头”之名,滋养着华夏文明的根系。山河不语,却以千年刻痕提醒我们:每一滴水,都藏着历史的回声;每一粒沙,皆可映照文明的来路。



记者:乔彩凤

相关文章

《山海经》中看渭源:河流与文明的千年脉动
《山海经》中看渭源:河流与文明的千年脉动
实时讯息
平凉市持续整治高额彩礼倡树文明新风
平凉市持续整治高额彩礼倡树文明新风
实时讯息
马拉松赛跑出城市新活力
马拉松赛跑出城市新活力
实时讯息
国网屏南县供电公司:以书润廉 共筑清风之路
国网屏南县供电公司:以书润廉 共筑清风之路
实时讯息
重庆彭水:魅力苗乡“新体验”
重庆彭水:魅力苗乡“新体验”
实时讯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