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定伟
5月6日,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5天全国国内出游3.14亿人次,同比增长6.4%。在北京环球影城的过山车旁,长沙解放西的霓虹灯下......一群年轻人正将情绪价值转化为明码标价的商品。他们以“地陪”身份穿梭于景点与都市丛林(封面新闻)。从陪诊、陪跑、陪聊到“旅游搭子”“拍照搭子”,“陪伴”已经成为一门生意,如何平衡商业逻辑与情感温度,规避风险、保障权益,成为陪伴行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着力点。
数字化赋能供需匹配,社交媒体和平台经济打破了传统服务的地域限制,“出租闲暇时间”成为可能。这背后,是Z世代对人际关系的重新解读,也是数字化时代的另一种生活方式。在快节奏、高流动的现代社会,年轻人正用真金白银为“情绪价值”买单,因“社交恐惧”“线下交友难”等原因购买陪伴服务,独居青年、新手父母等群体成为核心用户。老龄化社会的加速到来,也让陪诊、陪护等刚需服务持续增长,专业化服务缺口巨大。
“陪伴经济”跑得太快了!《2024中国青年消费趋势报告》显示,近30%的年轻人群体对情绪价值抱有浓厚兴趣,并愿意为此进行消费。国金证券预测,2025年左右,中国的陪伴经济的市场将达到500亿元规模。“马拉松陪跑员月入4万元”“26岁小伙在泰山陪爬一年赚30多万元”等话题不时冲上热搜。
陪伴行业野蛮生长,温情面具下的风险逐渐暴露:陪拍师盗用客户隐私照片、陪游中途加价、陪诊纠纷责任不明……某平台调研显示,25%的用户遭遇过服务缩水或临时加价,而多数纠纷因“口头约定”陷入维权困境。陪游、陪拍等服务性质难以界定,双方是劳务关系还是承揽合同?一旦发生人身伤害或财产损失,责任如何划分?现行法律缺乏职业准入标准。
陪伴生意多数都是线上接单,平台仅充当信息中介,对从业者资质审核流于形式。某陪拍师坦言,注册只需上传身份证,无需技能证明。部分“小作坊式”服务甚至绕过平台私下交易,安全隐患更大。个别陪游服务以“搭子”之名行“擦边”之实,某地警方曾破获以陪玩为幌子的色情交易团伙。情感陪聊中亦存在诱导高额消费、精神控制等乱象时有发生。
“陪伴经济”跑得太快,监管措施需要跑步跟上。 成都已发出全国首批“陪诊师”证书;上海出台《陪诊服务规范》。 专家建议将陪伴服务纳入《电子商务法》监管范畴,明确平台的审核义务;建立信用评价共享机制,对违规从业者实施跨平台封禁;推广“服务过程录音备案”和“一键报警”功能;鼓励成立“陪伴服务协会”,制定服务合同范本,明确权责条款;推动保险公司开发“陪伴服务责任险”等。对众多消费者而言,最好通过正规平台交易,签订书面协议,明确服务内容、时长、违约责任等细节。
古人云,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是亲人、朋友间的陪伴,多了亲情的浪漫,少了现实的残酷。而陪伴生意往往是陌生人之间的服务,需要市场与监管齐抓共管。唯有在制度规范中保留人性的温度,在安全保障下尊重个性化的需求,“陪伴经济”才能真正成为治愈现代人孤独的一剂良方,而非滋生乱象的温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