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者,国家之魂;奋斗者,时代之光。
青春之美,在朝气蓬勃、在守正创新、在敢于拼搏……指针滴答,奋斗的青春如何花开四季?
面对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总有青年提出发自肺腑的、深邃而急迫的询问,也总有更多站在时代潮头的青年,以坚定的信念、深厚的情怀、创新的智慧,给出青春中国的响亮回答:既做脚踏实地的实干家,也做仰望星空的追梦人,还要做甘于无名的孤勇者。
青春当歌,宁夏大地也是时代考卷。这里,有人用青春的脚步践行理想信念,用无悔的选择回应时代召唤;这里,有人用平凡的坚守书写责任担当,有人用微弱的光亮温暖路人征程……
岁月如潮,宁夏山川的时代乐章里,有人用青春的音符谱写塞上新曲,用醉人的旋律演奏华美乐章;有人用平凡的付出注解寂寂无名,有人用不馁的奋进散发耀眼光芒……
宁夏,这山这水我的家!她,需要我们呵护,值得我们守护!
青春之问:面对危险,逆向而行值得吗
奋斗者答:为国为家,为了每一个我们想守护的人
“95”后青年任天歌,被大家称为“消防飞人”。
为什么叫“消防飞人”?
“因为我在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获了奖。”吴忠消防救援支队金积特勤站战斗一班班长任天歌皮肤黝黑,爽朗一笑带着青年独有的纯真。
“消防飞人”称谓,不仅仅是因为他获得的奖!支队队长高磊向记者讲述任天歌的故事。
“一名女子坠落在牛首山60米深的山崖里,急需救援。”2022年2月一个大雪天,任天歌和队友们接到调派命令,迅速赶赴现场。雪厚无路,情况危急怎么救?
“我用绳索下去,把她背上来!”任天歌主动请缨,利用绳索降至被困女子处,脱下自己的手套给被困女子戴上,经简单固定包扎,将其背在身上,由队友把他们一点点拉到崖顶。
2个多小时的救援险象环生,成为任天歌到目前为止走过的最难的一条山路。几天后,被救女子和家属送来一面锦旗:蓝焰战士雪山护民安,抢险救危真情为人民。
“希望在群众最需要的时候,我能以最快的速度出现。”任天歌说。农作物秸秆、饲草,稍有不慎便可能引发火灾;发生效能事故,快一秒就可能多挽救一个人的生命。为此,5000米负重跑、负重折返跑、绳索攀爬及洗消处置应急拉动演练……每一个训练项目,任天歌都严格要求自己。这些年,任天歌先后参与灭火救灾和抢险救援2500余次,抢救被困群众300余人,参与重大消防安保活动80余次,且抢险救援零失误。
为了群众,逆向而行!当赴汤蹈火成为本能,任天歌获得了更大的收获。
2022年,第十七届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任天歌飞跃独木桥、蹬梯走房檐,上演现实版“飞檐走壁”,最终获得百米消防障碍赛的小组第一名、两个科目铜牌,团体总分排第四名。2023年,第十八届世界消防救援锦标赛,任天歌再次成为百米消防障碍赛小组第一“飞人”,并和队友以26秒86的成绩勇夺手抬机动泵出水打靶项目金牌,创造了中国代表队在此项目中的最好成绩。
“面对危险时,你怕过吗?”记者问。
“既然选择了这身‘火焰蓝’,就要尽最大努力做好,守护好每一个需要我们的人!”任天歌回答。
在训练场上,任天歌以高标准要求自己。
青春之问:日复一日,如何在枯燥中寻找意义
奋斗者答:以“一辈子办成一件事”的执着,成就有价值的人生
重复重复再重复。作为宁夏贺兰山国家森林公园博物馆的一名讲解员,李玫鋆已经把解说词与自己融为一体。
4月29日,记者与几位游客随李玫鋆攀登贺兰山。
“快看,这是蒙古扁桃,5月份会开出淡粉色的小花。蒙古扁桃的存在关系荒漠草原区植被景观的好坏,在灵光寺附近能看到成片的蒙古扁桃……”李玫鋆指着路旁的植物解说时,一只隐身植被间的岩羊吸引了她的目光。停下脚步,李玫鋆讲述野生动物的故事:“8年前,这里的岩羊只有1000多只,随着生态修复工程的推进,如今贺兰山有近4万只岩羊,每平方公里岩羊分布量达世界之最。”“山里,蓝马鸡、秃鹫、石鸡我都见过,今年普氏野马还在贺兰山下崽了,说明我们的生态环境真的在变好……”
登顶贺兰山俯瞰,豁然开朗。
“你对贺兰山了解得真多。”一位游客竖起大拇指。
“很难不做到滚瓜烂熟,7年,2000多天。”李玫鋆笑言,继续登高。
2018年,盐池女孩李玫鋆成为这里的一名讲解员。“第一次带团讲解前,我特别紧张,没日没夜地背诵讲解词,生怕出错。”紧张地完成首场讲解后,发现游客被深深吸引,甚至迫不及待要去博物馆背后的贺兰山时,自豪浮现在李玫鋆的脸上。通过讲解,能让游客最短时间、最快速度一睹贺兰山风貌、了解“父亲山”的历史。为了更好展示贺兰山,李玫鋆暗下决心,不能照本宣科,而是要真正走进这座山,用更生动的讲述让游客感受贺兰山的魅力。青松岭的层林叠翠、樱桃谷的曲径通幽、兔儿坑的豁然开朗……每一次攀登、讲解,都让她对这座山多了一分熟悉与热爱。
“以前,我以为讲解员只是复述知识的传声筒。现在,我觉得更像是贺兰山与游客之间的‘翻译官’。”李玫鋆说。日复一日的讲解中,李玫鋆意识到,自己的工作不仅是服务游客,更是在打破外界对贺兰山,乃至对宁夏生态的刻板印象。
登顶俯瞰,银川城尽收眼底。
“想没想过换个工作,不用这么枯燥、重复,也不用这么累?”记者问。
“贺兰山教会我的,远比我给予它的要多得多。”李玫鋆捡起一朵山花,最动人的风景,不在远方,而在用心守护的地方。
青春之问:城市与乡村,更应该选择哪个
奋斗者答:于千变万化中坚持内心热爱
2014年,24岁的汪威决定从国企辞职,回到灵武市梧桐树乡当“新农人”。
“这娃是不是在外面受了打击?”父母心中大惑不解,好不容易考上大学在城里找了工作,咋又跑回来了?
五彩斑斓的乡村,常在汪威的梦中萦绕。返乡,是他心中久久盘算的结果。“相信我!”汪威拉起母亲粗糙的手。
看到养殖业发展迅猛、苜蓿供不应求,汪威确定以土地流转经营、牧草种植、青贮玉米订单作业、农机社会化服务为主的经营发展思路,成立灵武市同心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种植苜蓿草。
尽管出生在农村,成长在农村,但创业路上,汪威还是跌跌撞撞:第一年收干草时突遇下雨天,3000亩牧草损失近一半。痛定思痛,汪威意识到只有靠创新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遂转变经营思路,寻求自我突破:与宁夏大学农学院开展校企合作,成功探索出“小黑麦+玉米青贮”一年两熟复种模式;在灵武市白土岗养殖园区建成标准化肉牛养殖场2座,发展草畜一体化现代牧业……
11年,汪威共投资5000多万元引进世界先进农机装备162台,建立了牧草种植农民技术培训中心、宁夏肉牛农民田间培训学校、宁夏牧草产业(灵武)技术创新中心,构建了牧草产业“产学研用推”的技术创新体系。
4月29日,梧桐树乡沙坝头村,玉米播种机在田垄间划出笔直的轨迹,汪威立足土地的思考远在乡村之外。
“乡村值得一回吗?”看着勃勃生机的春耕图景,记者问。
汪威毫不犹豫地回答:“值!你看这片土地,到处都是热火朝天的好光景!”
与汪威发声于经济不同,史静波致力于文化。
在乡间种下一座书院,是史静波的骄傲。
2018年,一个关于“人获得幸福的条件是什么”的思考,促使已经事业有成、不到40岁的史静波做出了改变人生的决定:辞去公职回到西吉县吉强镇杨河村,着手筹建木兰书院。
7年后,记者走进已小有名气的木兰书院,眼前是青砖灰瓦,耳畔是笑声爽朗。史静波正与文学爱好者陈继红促膝长谈,阳光透过顶棚,在他们身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我们的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个地方,我们这一代人曾经怀揣梦想,通过读书走出了大山。”史静波说,现在的乡村更需要文化实践者,这是乡村真正的未来和希望。
木兰书院的建立,为这个西海固山窝窝里的小山村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全国各地的文化名家前来采风,大学生组团开展田野调查,农民文学爱好者们在这里围炉畅聊……“除了这些‘高大上’,我更看重村民的变化。”杨河村党支部书记张世宝说,因为书院的影响,村民们更加注重孩子的学习教育,也更加注重个人言行、街巷面貌、庭院卫生,甚至连穿衣打扮都讲究起来。
原本寂寥的乡村,有了文学的浸润,渐渐焕发出别样的生机与光彩。如今,在西吉这个长期从事文学创作的达1600余人、其中农民作家超过300人的地方,木兰书院已经成为重要的文化阵地之一。
乡村值得一回吗?记者看着这个被文学点亮的小院,再问。
史静波感慨:一定值得!我们要用文学吸引更多人来这里旅游,用文学助力乡村振兴。
青春之问:未来到底有多远
奋斗者答:不远,或许就是一根粉笔的长度
固原,满城新绿。
宁夏师范大学校园,教育技术学大三学生韩勇,在运动场上跳跃呐喊,洋溢着青春的气息。
资源环境与生命科学学院35岁教师陈治荣,站在讲台上倾囊相授,散发着青春的光芒。
在学校干了一辈子的退休教师王得盛,坐在路边的座椅上,注视着来往学子,感受着青春的律动。
如果说青春在校园是具象化的,在宁夏师范大学的校园里,青春则与众不同。
这所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从1975年建校以来,为社会累计培养各类人才5万余人,被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影响着从这里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师者。“我们也曾正青春。我们不仅是追梦人,更是筑梦人。教育事业神圣而道远,几代宁师人以‘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奋进精神,投身家乡、建设家乡,就是要青春的脚步在这宁夏南部山区奔腾不息。”谈及青春,王得盛的思绪飞得很远。
谈及青春,陈治荣的目标很近。
2022年11月,33岁的理学博士陈治荣以高层次人才的身份进入学校。两年多来,对标自治区“六优”产业,陈治荣围绕六盘山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系统碳汇和碳库构建等工作,主持了多项科研项目。他还结合地理科学专业特点,以大自然为课堂,带领学生前往贺兰山、六盘山、沙湖、沙坡头等地实地调查,提高学生野外观测地理现象和记录采集数据的能力,还让他们了解自然地理国情和区情,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真正了解“神奇宁夏”的魅力。
这所宁夏唯一的师范类本科院校,被誉为“六盘山下人才基地,宁南山区教师摇篮”。
谈及青春,韩勇梦想可及。
“我希望毕业后回到家乡西吉任教,培养出更多人才。”在永宁县闽宁镇出生的韩勇,之所以选择宁夏师范大学,就是因为他曾经的师长。1999年,西吉年轻女教师陈志娟拖家带口到当时的闽宁村,留在了闽宁镇中心小学。“一切为了学生”,真真切切地影响了韩勇的人生理想:“陈老师在艰苦的条件下,把自己的青春和最热忱的情感全部献给了我们。我就想,将来也要成为像陈老师一样的好教师。”
一代代宁师人用青春接力,托起山区孩子的未来,也让教育的星火在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50年的办校历史中,我们通过师德培养、文明养成,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教育情怀、爱农情怀,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扎根基层、无私奉献的教育者,为宁夏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宁夏师范大学团委书记陆瑜告诉记者。
“从你们的身上,我们能真切看到固原的美好未来。”记者由衷赞叹。
“希望通过我们的代代接力,让更多的孩子得以走出大山,让更多人的梦想得以实现。”无论是老教师王得盛、青年教师陈治荣,还是未来的教师韩勇,都讲述着同样的愿望。
青春之问:每一个小我的能量,有多大
奋斗者答:以时间为轴、用坚持夯基,力量无限
连续几年的4月,全国热搜榜上,总有固原市的一席之地。
固原,也因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蜚声全国。
从1995年开始,每年清明节前夕,固原二中和固原市弘文中学的新生,都会徒步前往任山河烈士陵园祭奠缅怀英烈。这是一场用青春照亮青春的行动,一场“掌灯人”与“追光者”的双向奔赴。
往返108里的路程,15个小时的行走,一堂“行走的思政课”就这样坚持了30年。3万余名青少年的精神长征,带来穿透时光的精神传承。
这堂持续30年的“行走的思政课”的发起人韩宏,1986年到固原二中担任校长时30岁。以青春带动青春、以生命影响生命。30年前,韩宏就带领学生到延安、北京、上海“研学”,带着学生们春天耕地、秋天收割,周末去敬老院打扫卫生……1995年,经过韩宏的反复思考和实地察看后,彭阳县任山河烈士陵园成为固原二中初一年级300多名学生行走的目的地。2个馒头、2罐头瓶开水、2个鸡蛋、108里路,一切都在挑战十三四岁孩子的身体极限。事实证明,“身体力行”不仅是最好的教育,更是孩子们的热血青春里不可磨灭的记忆。
2025年4月3日,70岁的韩宏再次和学生们一起踏上了通往任山河的这条路:“无论是我还是其他这个地方的孩子,要走出大山,不仅要吃得下学习的苦,还要吃得了生活的苦,这样才能有自己的‘半斤八两’,才会有所作为。”
“30年传承,聚拢来是精神,摊开来是故事……”从“固原品牌”“宁夏模式”到“全国经验”,固原二中党委书记何成江已化身这堂“行走的思政课”代言人。
走过蜿蜒小路、踏过风雪冰霜,何成江接过前任的“接力棒”,和一批又一批正值青春的学生们一道,完成每年一约的“百里壮行”。
“烈士陵园里长眠的战士牺牲在最美的年华。我们的学生,只有亲手触摸那些冰凉的墓碑,历史的温度才能传递到心底。”何成江说,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才懂得什么叫苦和累,什么叫坚持和毅力,才能让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种子真正在心中生根发芽。
党的二十大代表、固原二中教师张小玲,5次前往任山河,感慨自己“常常被学生教育”。行走在前往任山河的路上,平时调皮捣蛋的孩子会有闪闪发光的一面:他们抢着帮助同学,眼里都是渴望帮助别人的真心,尤其是最近几年徒步任山河时,好多学生开始自发捡拾路上的垃圾,放到自己的书包里,那条路越走越干净,越走心里越暖。
“我常常因为他们而感到眼眶湿润。”正是在这样的“反向教育”,让张小玲对“教育的本质是引导”感受越来越深:“青春路上,我希望能为他们多带去一些光。”
从10多岁到40多岁,固原二中英语教师张红梅分别以学生、老师、家长的身份参与过5次徒步活动。每一次都历经艰难,刻骨铭心——对于她而言,这已经不再是一段祭扫的路,而是一段成长的路、收获的路、蜕变的路。“每当同学聚会,大家都会提起这段经历。苦过、累过、哭过,心里留下的却是蜜一样的醇厚香甜,时过境迁,仍能从少年时的那次行走中汲取到坚持的力量。”从固原二中走出、又回到固原二中的张红梅,深深爱着这所学校、这片故土,在日复一日的耕耘中,不断续写与青春的故事。
以广阔天地为炉,淬炼青春的光泽。一曲又一曲的青春之歌,激昂、隽永,汇聚成建设家乡的“大合唱”。
宁夏,我可爱的家乡,叫我怎能不爱你,让我如何不把一切奉献给你!(宁夏日报记者 杨宗惠 周一青 杨嘉琪 马丽 马赛尔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