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一网友晒出的超速罚单显示,其驾驶车辆平均速度达17052km/h,远超该路段80km/h的限速,超速比例高达21215%。这一数据显然违背常理——即便实际车速,也远超民航客机飞行速度的17倍,接近第二宇宙速度,在现实中绝无可能。近日,江苏无锡交警回应称,该数据系测速设备系统故障导致误报,相关误拍记录已全部撤销。
然而,这起“乌龙罚单”背后,问题并非仅止于此。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超速处罚需以实际车速为依据,若因设备故障导致错误记录,车主可通过申诉撤销。但此次事件中,测速设备将可能存在的“170.52km/h”误报为“17052km/h”,误差超百倍,如此极端的数据未触发系统自动报警或冻结,反而生成罚单并下发,反映出数据校验机制的缺失。同时,罚单需经数据采集、录入、审核等多道流程,荒诞数据未被任何环节拦截,说明人工复核环节形同虚设,暴露出基层执法中“系统自动化、人工形式化”的倾向,审核机制失效才是核心问题。
更值得关注的是,从罚单7月1日生成到7月4日官方回应,3天的真空期导致舆论发酵,部分网民质疑“选择性执法”甚至关联“罚款创收”,使技术故障升级为公信力危机。且交警部门仅归因于系统故障,未公布责任认定结果、追责措施及车主申诉误工成本的补偿方案,令公众不满。
对此,系统性改进需技术与管理双轨并行:一是增设时速阈值自动拦截机制,如对大于500km/h的数据自动冻结;二是强化人工复核,对超合理值的数据实行强制复核,可借鉴深圳交警双人复核制度;三是开放测速设备校准记录查询,简化异议申诉流程,参考浙江试行的执法数据公开平台模式。
“乌龙罚单”表面是设备故障,实则暴露了执法链条中“机器犯错、无人纠偏”的深层弊端。技术缺陷可修复,但流程监管的漏洞若不填补,不建立异常数据拦截、人工复核、责任追溯的闭环机制,类似事件恐将再次发生。
来源:浙江法治报